孔目湖讲坛
  讲座新闻
讲座新闻 首页    讲座新闻    正文

“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近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潘祥辉先生做客第551期孔目湖讲坛,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食以载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传播》的精彩讲座。

五味杂陈的饮食滋味

讲座伊始,先生谈到“吃”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吃与味觉记忆与隐喻,生活的滋味,爱情的滋味,诗歌的滋味等都有关,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中国成语都与饮食有关,例如“炉火纯青”就与火候一词相关。“吃了么”作为一种问候语在中国人际沟通中具有普遍性,为什么中国人会用“吃了么”相互问候?潘祥辉教授给出一种猜测,这与中国人长年饥荒有关,但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互问“吃了吗”应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南京大学有一句老校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人把“吃”与“苦”联系起来,赋予了“吃”一种文化含义。为什么吃与文化有关?潘祥辉说道,在传统节日中我们会准备丰富的食物来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端午吃粽子实际上也有纪念屈原的意味,通过在节日上享用美食,我们把文化内涵一代代传承下去。

菜单上的菜名也蕴含着文化意味。中国烹饪不仅对饭菜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也有讲究。潘祥辉教授认为菜单上的文化很有意思,因为这包含中国人的价值观,每一个菜名的背后都记载了一段典故。

中国特色饮食文化及其传播

潘祥辉教授给在讲述中,引用各种书的观点,深入带我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设有很多食官,这并不是皇帝腐败,因为在中国,食政是非常重要的,就连“宰相”的由来也与饮食有关。中国的饮食不单单只有美食方面,也涉及了养生。

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礼制文化,对食物与烹饪投入了超乎寻常的专注。许多文化观念与教化依附于“食”。围绕饮食,形成了礼仪文明,道德观念,在儒家和道家学说中都设计到了食。饮食成为最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的媒介之一。饮食中还蕴含了政治意义,清代满席被划为六个等级,汉席分为五个等级,从其所得到的餐饮级别,就可以推测出该官员的职位及官阶。

在漫长的传统饮食发展中形成了八大菜系,每一种都独具特色。

“食是一种对外传播的媒介。”在谈到关于饮食传播时。潘祥辉教授提到了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李子柒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华饮食文化底蕴,对传播中华饮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在人间》我们也能了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文化的传播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有很多工作要准备。

潘祥辉教授强调在文化传播中要以我为主。他说到饺子的英文应该写成jiaozi这与中国拼音更接近,而不应该是现在的dumpling。他指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有些工作没有做好。

饮食文化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烹饪几乎都以蒸、煮、炒为主,而欧洲、中东、西亚则多以烤为主。有一种观点是这与中国很早发明锅有关,潘祥辉先生认为这也和中国人吃素多有关。在中国,我们的传统习惯是抢着买单,在身边我们甚至可以看见为了抢着买单而打架的事例,在西方却习惯AA制。中国人吃狗肉总是被西方人诟病,潘祥辉先生问道难道西方吃牛肉就更高级吗?其实不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逐渐西化,很多传统的观念变了,例如AA制,杜绝吃狗肉在年轻人中更被普遍认同。

手指取食、刀叉取食、筷子取食构成了三大饮食文化圈。但这其中饮食也存在差异。地域不同,饮食有区别。信仰的宗教不同,饮食有差异。饮食与阶层也有关系。

“中餐烹饪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通过此次讲座,我们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