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湖讲坛
  讲座新闻
讲座新闻 首页    讲座新闻    正文

魏晋,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一代英豪灰飞烟灭,明争暗斗政治倾轧,变成主题。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让一批学识渊博潇洒绝伦的文人名士厌烦尘嚣,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执意再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开辟一番新气象。

  本期,宁稼雨教授带我们回到魏晋时代,感受魏晋风度,并以此作为现代人生的参考价值。开篇便以世人熟知的“竹林七贤”为引,对魏晋风度展开铺叙。

所谓“风度”,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 众所周知,”竹林七贤“可谓是魏晋风流名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乃是隐士的代表,远离官场黑暗,淡泊名利的生活是他们乐意接受的。

  而后宁稼雨教授提到人类社会“二律背反”现象:一则人类社会需要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则需要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西方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为在工业革命的生产力与人的异化之间的矛盾。影片《摩登时代》中淋漓尽致地显现了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机器的奴隶,物质的囚徒。而在孔夫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因社会生产力变革已然出现礼乐缺失,遗弃传统的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来,社会生产力更是飞速发展,当下的中国也面临了同样境地:在物质生产有着巨大进步的同时出现精神世界、道德水准的巨大滑坡。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其”药引“便是魏晋风度的文化精神。

 

魏晋文化的总体精神

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

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

以士人的道德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

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1、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追求

  人与动物的共同需求在于物质层面,而区别于精神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道优于器。”常言道:君子忧道不忧贫。重器而轻“道”,则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迷失。

  2、以个体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规矩樊笼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是联系,又要区分。社会一方面强调需要遵守秩序,人有服从社会秩序的义务;而另一方面,人对自由都有着追求。古代儒家思想也强调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服从群体,但不盲目从众。

  3、以士人的道德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统治阶层的皇权一直有着分分离离的关系。统治阶层认为政权的核心即为“刀把子”,而身为知识分子的群体觉得真理才是“王道”。

  4、以审美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人生态度

  审美人生与功利人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朱光潜先生说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的人喜欢在台下“看戏”,有的人喜欢在台上“演戏”。”正如儒家的“入世”态度与道家的“出世”态度。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文化的现代人生价值

  魏晋风度的永久魅力,也许就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为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于是,那种放荡不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啸傲人生的气质也就不仅成为一种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有《兰亭集序》和《蒙娜丽莎》那样的审美价值和现实参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