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湖讲坛
  讲座新闻
讲座新闻 首页    讲座新闻    正文

山重水复:航路风景的多重叙

——张箭飞做客第545期孔目湖讲坛

(记者:王昕瑶)人类文明的发祥和源泉不能离开于河流,河流是家园,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河流是记忆,保存了地球上历史的轨迹。作为中国水运大动脉的长江,它不仅维持了我们的生存生活,而且还滋养了我们的美学情感和文化认同。


讲座伊始, 张箭飞女士提出在晚清传统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长江黄金水道不仅是种运输方式,而是历史的隐喻。后将目光锁定在洋务运动后,中国被迫打开大门,中国被迫开放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例如宜昌,重庆等。在提出背景后,张箭飞女士向同学们阐述了选题的含义。山重水复乃是大自然给予的航运的条件,这和铁路所观赏的景色是不一样的。而宜昌便是张教授这次讲座的重中之重,宜昌一个小小的地方却牵动了中国朝代格局历史,这也正是小地方大历史。

1905年,末代皇帝的家庭教师庄士敦(Reginald Johnston)毕晓普夫人(Isabella Bird)、莫理循(George Morrison),都曾在游记中记录下三峡的壮美也去过了崆岭峡。1901年,德皇被逼退位,捐助了一个军官前来探险,他在著名的险滩去世。日本人也对长江的航道觊觎已久。三峡是一个流动的风景,河流和王朝,河流和历史的关系毋庸置疑。三峡也是具有崇高美的河流,处处承载着历史的记忆。1920年,国民党看到航运图时,他们特意办了杂志《扬子江水道》,这条水道的争夺被抗日所影响了。庄尔顿说:“目前西方人对长江三峡有太多的描述,有的人描写是声情并茂的,有得描写却倒胃口。”宜昌代表旧时代的魅力。冬季,风向通常与水流方向相反。若逆流而上,船夫通常靠岸驶船,高立桅杆,扬帆乘风而行。若顺流而下,则收帆取道江中,最大程度地借助水势。船只沿长江溯流而上时,若适逢顺风,则立杆扬帆,轻摇船橹即可借势而行。若风力不强,则船上绝大部分船夫需下船拉纤。江边有专门的纤道,只是与两岸俊峰秀岭相比,略显平淡无奇。当我们在讨论风景的时候,我们也在讨论我们生活的地方,当风景成为地方乡土疆域空间时,风景不是朋友圈里的打卡审美。当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在写游记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他们是纯粹的商人嘛?纯粹的探险家嘛或者只是对未知领域感兴趣的制图师嘛?我们将向何处,他们将向何处。一张动态地图令大家对三峡的地貌特征,背景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千百年来,纤夫一直是长江航运上重要的一环节,环环相扣,才有了航道代代畅通,城市沿江而兴。最后,张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气势昂扬的川江号子。一部漫长的航运发展史,其实,就是航运人不断冲破自然禁忌,挣脱宿命束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