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湖讲坛
  讲座新闻
讲座新闻 首页    讲座新闻    正文

文学艺术 旅行观赏

——卢桢做客第544期孔目湖讲坛

(记者:徐琳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0月29日19点,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卢桢先生做客第544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旅行中的文学课》的精彩讲座。

文学与旅行的交集

讲座伊始,卢桢提到,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旅行,得将休闲和想象、读书和旅行结合到一起,对非劳动或工作的时间,用各种“玩”的方式的想象来充实旅行。



同时讲明,旅行自古罗马帝国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历经中世纪威尼斯的基督圣地和西方的大众观光。这些表明旅游已经开始占据人们的空闲时间,再者还有国家利用包办式旅游来缓解劳资矛盾。

“如果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够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旅行可以表达出紧张学习和辛苦工作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这是作家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的话。卢桢讲到旅行已逐渐占据人们的空闲时间,而人们也更加追求旅行和文学相结合的陌生之美。

文学旅行是什么

卢桢讲道,斯夸尔就认为文学旅行是通过“游览与作家或相关作品的地方”体验文化的过程,沃森主张通过参观作家和作品相关的地方,“品味文本,欣赏地方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他个人的理解,文学旅行就是以寻访与文学具有相关特殊意义的地点或场所为动机的旅行形式,它以文学为本位,围绕作家的生活地或文学发生地发生游览行为。这是文学旅行的一个概念。

卢桢认为,旅行并不是纯粹摆脱过去去生活。旅行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现有知识的一种审美性拓展,旅行要共建远方于此地的对话联系,去向往诗和远方。他认为,诗代表的就是文学,而远方就是旅行。他讲述英国现代文学旅行最受欢迎。人们可以去了解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去世界旅行的著名地如伦敦等著名文学城市。

文学旅行的核心景观

卢桢表示,文学旅行可多去文人故居、文学博物馆、文人墓地或文学发生地。去见识和感受作家与其现存于世的标志性物品之间的联系。

对于文人故居和其博物馆,他认为,通过探寻作家们的生活轨迹,验证关于大师生活的种种猜想。观看他们以前的房宅,就是观看他们发射生命强光之所在。旅行是诗与远方的对话。旅行兴胜,带来的是文学旅行纪念品的不断发展。并且文人故居也是文化作品的一部分,这些建筑物能看出作家的倾向和个性,置身其中也有利于领会他们的作品。如波特小姐的彼得兔,其实就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

关于文人墓地,卢桢讲述的是威斯敏恩特大教堂的诗人角的莎士比亚、王尔德、哈菲兹等人的墓地。他说:“墓地也是给艺术家灵感的地方,是激发艺术灵感的场所。”

文学发生地,卢桢认为更有利于学者领悟诗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将自身代入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事物,获得新的经验和感受。将文学经典与现实事物杂糅在一起,体会空间重组的有趣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座最后,卢桢向观众强调培养文学旅行所需要的能力:一是要享受孤独感,二是要培养想象力,三是摆脱操纵性。进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