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湖讲坛
  讲座新闻
讲座新闻 首页    讲座新闻    正文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杨凤仙女士做客第550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了题为汉字魅力》的精彩讲座

汉字的来源与演变

讲座伊始,杨凤仙为我们介绍了汉字的由来,即于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字。中华民族使用汉字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让我们的民族更具有凝聚力,杨凤仙引言说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文化史。汉字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文字阶段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二是今文字阶段,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组成。隶书则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的结构

杨凤仙先为大家出了一道改错题,而答案是将“辩别”的“辩”改成“辨”,并解释道,辨别不需要嘴巴,所以不是言字旁。她指出现如今的很多新闻媒体在使用汉字时往往会犯错,其中就有不理解汉字结构的原因,于是借此提出了汉字解构的重要与生动性。对于汉字的注解,杨仙介绍了许慎著写的《说文解字》和其中六书理论,六书即为汉字的不同注解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随后,杨凤仙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方法,首先以象形来说明,如“人”字的形状与人的模样接近,人们以人为大,故在“人”上加一横。还有比如“木”在古代指树,所以很多带有“木”的字,都和真实的树木有关,如本、末、束分别有树根、树梢、捆的意思,杨凤仙尤其喜欢“杳”这个字,她引用柳宗元的《早梅》,“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日”在“木”下面描绘的是黄昏之景,而“日”在“木”的上方,可理解为太阳高悬,是明亮的意思。她还以“叉”这个字来介绍指事,“叉”字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不同的意思也对应着不同的读音,读一声作为名词,指的是钢叉渔叉餐叉等形状,读二、三、四声的动词分别有“卡住”、“分开成叉形”和“分支条状物末端”的意思。杨凤仙随之介绍了汉字的部首,在古代,如“贝”字旁,多与财货有关,如赏,赐,贡,责等,因为当时的人们以贝壳作交易,左耳刀和右耳刀则分别源于阜和邑,前者与山陵或台阶有关,后者与城邑有关,月字旁和肉体有关,福祸的部首“示”与鬼神祭祀有关等。这些部首与释义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思考。对于形声,杨风仙解释道是用表义之行旁和表音之声旁来组成字,如“斧”,“斤”已经有了斧头的意思,而“父”则是表音。转注和假借中的内容较为复杂,转注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而假借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文学中的许多通假字就有此用法。

讲座最后,杨凤仙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字,写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了解汉字的解构,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我们要让这样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远传承下去。